top of page

一个另类的魔幻世界——读《玫瑰坝》

Sunflower12345



 

在西恩地上看到不少名家一个接一个的推荐谢宝瑜的《玫瑰坝》,终于忍不住好奇心向谢先生求购了一本。书寄到后,被我扔在一边,没时间去读。圣诞假期间,捡起书,没想到书一翻开,就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在一天的时间内将书读完。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成长于八十年代的人。《玫瑰坝》描写的是从土改到文革初期这段时间一个偏远山村的故事。虽然年代相隔不远,但读起来有恍若隔世,仿佛看的是另一个世界的文武大戏一般。



书中,党的土改小组一来,首先工作就是将人划为三六九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等。如果有人一旦不幸被划为地主或富农,就等于被放在绞肉机的传送带上。他们也许不知道他们已经死路一条了,等着他们的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被处死的问题。相比下哪些一土改就被处死的地主反而是有福了。不用吃那么多的苦,最后还是见不到希望,难逃一死。我是在八十年代上小学和中学的。记得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要填写什么资料表,其中一栏是家庭成分。我怎么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分,就回家问爸爸。爸爸好好的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说你就填国家干部吧。回到学校,我的回答受到同学的一阵嘲笑,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国家领导才能算国家干部。下一次填表的时候,我很委屈的对爸爸说,同学都是填贫下中农,我为什么填国家干部呢?爸爸想了一下,说,你们都是城市居民,有谁家的家庭成分会是贫下中农?又想一下说,那你就填中农吧,爷爷家是中农。到学校又是被“贫下中农”同学一阵嘲笑,他们以为自己贫下中农的成分很值得骄傲。我大为不解:我们家乡下的农民亲戚多着呢,很穷,不断要我爸爸接济,做贫下中农有什么好?这个问题从没有得到个回答。我也就忘了。看了玫瑰坝,我倒吸一口凉气。做贫下中农虽然没什么好,但比其他的成分却要好到天上去了。至少没人敢随便打杀贫下中农。



书中的男主角叫冯东明,一个建国之初就投身革命的小知识分子。可能把知识分子改称读书读报分子更确切些。 他出身于城市小业主家庭,父亲在城市公有化过程中,思想改造不过关,自杀。母亲因此病死。舅舅解放前叛逃台湾,舅母被劳改。因为这层社会关系,他不管工作多么努力,也无法受到组织的信任。他在基层一线工作,和农民打成一片。目睹种种冤假错案,亲眼见证盲目的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悲惨生活,并且直接参与了大部分错误政策的执行。就这样,这个知识分子还一直相信党的政策,相信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对党忠心耿耿。这一点做为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这是我读〈玫瑰坝〉时,最感到隔膜的一点。他虽然读了点书,但他读的书应该有点问题。他读的书不仅没有让他变得更聪敏,却让他变成一个很有理论水平和文采的傻瓜。



从实际效果来看,冯东明这个书中的正面角色给人带来的伤害远比反面人物王守伦要多得多。他参与领导的土改,大炼钢铁的等不说。就看看他对自己所爱的女人陈素芬所造的孽就知道了。陈素芬算是书中的女主角。她的观念朴素而简单,但却往往直中要害。陈出身贫困,但嫁了一个比她大许多的地主。她成分的划分可高可低,但她的童年玩伴冯东明和亲哥哥把她划为了地主。最后导致了她悲惨的死亡。陈素芬长的漂亮,又会做人,又能干。在哥哥和另一个爱慕者黄继福庇护下,逃过了一次又一次运动的冲击。是黄继福,而不是冯东明,动脑筋将陈的身份从地主改为城市贫民。但陈的身份在大练钢铁的时候被冯的同事,另一个积极的革命知识分子改回地主。这一改,差点让陈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给饿死。 陈的身份在冯的前恋人官场上一路得意的范淑君干预下,后又被改为城市贫民。好日子没过上几天,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组织的女头头因爱慕冯东明,想除去陈而取而代之,又宣称陈是地主分子。陈连同她的地富子女的儿子,腹中胎儿(冯的孩子),一起被土制炸药包炸死。 陈的故事对我讲也是有点荒诞。我不能理解一个这样美好聪敏的人,上有哥哥这棵大树罩着(因走右倾路线后来也倒了),中有层出不穷的追求者护着,自己有情商,有智商,有外貌,怎么最后也难逃一死,死得还很难看?估计在那个魔幻的年代中,人的生死存亡是很任意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书中主要的反面人物是王守伦。王守伦主要罪恶是在动用权力玩女人上。你要是读书,看王怎么走上这条路,就更有意思了。其他的罪恶,我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比如说他懒且馋。和一般人比不算太出格。他最可贵的地方是在国家政策逼的农民无饭可吃的时候,敢于和国家政策对抗,想办法给农民留下一点口粮,这样让饿死的农民少点。敢耍流氓手段扳倒极左的乡领导,中止深翻土地等的胡干,给农民多点自留地,想办法少卖贱价粮。给了很多农民一条活路。王守伦自己不是个好东西,但在他身上却体现出了冯东明的正面人物身上少见的独立精神,和敢和暴政斗争的勇气。 这是书中另一个荒诞的现象。为什么好人在做坏事,坏人却能做好事?



书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革命是靠年轻人来完成的。冯东明的土改工作初期开展不起来,因为玫瑰坝里的农民对地主阶级没什么深仇大恨。受到上级的开导,冯等从青少年着手,很快就把工作发展开来了。同时别忽略了冯和另一土改领导范淑君也是解放前的进步青年。土改时的青少年还属于比较温和的一代。杀人的工作是由共产党的组织直接动手的。参加民兵队的青年也没在批斗会上大展拳脚,后来的团组织里的青年就开始打人了。王春花对地富分子的一巴掌把她的未婚夫吓跑了,但她却从此青云直上。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年轻人就开始拿炸药包炸人了。革命热度步步高,年轻人的火爆残忍度也步步高。



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就不一一说了。这本书文风平实,专注于记载土改开始后一个小乡村的变迁和众多人物命运,涉及的层面很多。不同的人定能看到不同的故事。象是一本现代的〈红楼梦〉。书中所描写的时代离现代不远,既历史的真实又不合理的荒诞。现代人看了应该很有启发。我读过其他的一些书评,大部分集中在这本书的深刻意义上,很少提及这本书的文笔也很好,轻松易读,书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手不释卷,茶余饭后做消遣读,亦无不可。

□ 读者投稿

CND2012-01-07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