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出版社
Greenwilds Press
遠離政治審查,不為潮流左右,獨立的精神,自由的寫作,在這片廣袤的綠野上,開出最美麗的華夏文學花朵。
简评长篇历史小说《玫瑰坝》
愚人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81673-1.shtml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传统文学观的欣赏者,“小雅怨诽而不怒,国风好色而不淫”给我欣赏文学作品打上了深深的印记。我所欣赏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艺术风格是白描,而不欣赏编造怪诞情节,使用冗长的心理描写,或者哲学化的仿西方小说。老实说,那种文学青年的欣赏观于我已经太久了,我没有时间浪费自己的精力去读一些我认为信息量含蕴不多的作品,迷惑在所谓才华横溢而编制的文字迷宫里。我更喜欢作者用冷静的眼光,朴实的语言,站在客观立场上,用不走极端的方式娓娓道出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让读者去细细体会个中掩藏着的历史因果。只要作者向读者交代出一定的真实就够了,因为,永远都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能被作家再现。这一条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很难做到。倘若作者妙笔生花,在不破坏真实的前提下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这样的小说就不错了。更有甚者,能描绘出历史波澜中一朵真切的小浪花,它是千千万万朵浪花的代表,所有的浪花组成了流水,时而激荡着岸边的巉崖,风云际会,时而宁静清淌,厚蕴着丰富的深沉,回响着从过去奔向未来的历史文化旋律,那么,这样的小说就是上乘。以我这样的观点看谢宝瑜先生最近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玫瑰坝》,起码初步符合我的标准。
长篇历史小说《玫瑰坝》解剖了西康省阑县(即现四川省越西县,古称阑县,见《华阳国志》)一个小山村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迁,它通过乡村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以及从地方基层到中层的干部在历次运动诸如土改、镇反、合作化、公社化、大炼钢铁、困难时期,一直到文革中的生死沉浮的境遇,揭示了在这一段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解放后的重大变化与进程。
历史往往很容易健忘,人的心理又往往迫使人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尽量过滤掉当时的苦难,倾向于把不愉快涂上缤纷的色彩。刚刚才过去三十年,似乎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很久了,对脑细胞信息的筛选和优化再处理有时候却丢掉了最宝贵的教训,以至于一次一次地不断付出代价,而真实却像彩虹一样依然离开我们遥不可及。
从小说的文字描写里,我们看见了人性的被扭曲和挣扎,看到了那个时代下政治迫害的完整过程。我们看见了一群生气勃勃,向往光明的青年,是如何在这个扭曲的过程里败坏沉沦的,然而这个过程在当时看来又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今天的年轻人读了小说以后,可能会觉得奇怪,集体荒唐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大地?心中的“贼”是怎样在坏人以后又坏己的,这就是《玫瑰坝》要告诉读者的重要启示之一,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玫瑰坝》暴露了中国西南地区农村一个局部地区,从解放后开始,到文革初期一段真实可贵历史的一本罕见的长篇小说。我注意到文革结束以来,已经出现了不少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例如“伤痕文学”,并非这些小说文字功夫不高,有些甚至是由一些著名小说家写的,但它们多给我留下回避一些重大历史真实的印象。有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真实,却又在另一些地方歪曲事实。有些虽然主观上也想再现真实,却囿于作者的知识和阅历,常常在一些小节上搞错当时的场景,例如政治口号,政策的执行。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小说在描写镇反的时候,用“四类分子”来称呼当时农村里的地主富农,这就不是当时的政治术语。写文革,则差不多把造反派头目一律描画成歪带帽子,凶神恶煞的地痞,一律被称为“司令”,地痞流氓当然是个别,真实情况是,更多的头目“时髦”地被正式称呼为“勤务员”。每一读到这些细节上的舛误和歪曲,难免不使人有一颗老鼠屎打坏一锅汤的感觉。
《玫瑰坝》的内容跨越了从解放前夕到文革中期二十年时间,在这二十年时间里,政治术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更不用说人们的思想了,如何无巨细地把这段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既不掩饰,也不夸张,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作者显然已经尽力而为了,这是可贵的文学实践。总的讲来,我对小说的大方向和细节是欣赏的,尽管我以为其中个别人物在个别场景下的言语和行为违背了真实性,相信作者将来在此书的第二版时有所修改。
《玫瑰坝》散发出一股田野的青草味,取材丰富而严肃,文字朴实,结构严谨,情节精彩,其中几处伏笔和悬案,以及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用得自然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值得一读。